台南市中心赤崁樓街區的全美戲院,近年來因為延續手繪電影看板而成為國際媒體鎂光燈焦點;專任電影看板繪師的匠人顏振發,也成為其高超手繪功力,質樸寫實細緻的畫風,讓人們再次關注這項日漸失傳的手繪電影看板傳統技藝。
已經有70年歷史的全美戲院,前身是1950年開幕的「第一全成戲院」,目前接班經營的吳俊誠,從小生活就離不開戲院。曾經也懷著導演夢的他,現在則是致力於,結合老戲院的懷舊風格與顏振發的手繪電影看板技藝,再加入在地年輕人的創意,為所在的赤嵌樓商圈創造更多美好遠景。
巴洛克風格戲院承載台灣電影史
「舞台就是老戲院最特別的地方!因為有舞台,不只能放電影,還可以演歌仔戲、布袋戲、說相聲,最早文夏跟洪一峰就曾在我們這邊登台表演!」
站在全美戲院的對街,這裡也是顏振發平日畫看版的騎樓上,吳俊誠從戲院外觀介紹起:「這棟建築是後現代式巴洛克風格,上面有海馬跟蝙蝠的裝飾,也是戲院隱藏的『總統密碼』。」戲院後方至今仍保留著早期的木構屋樑結構。
早在1950年代就出現的海「馬」與「蝙」蝠的設計,好似總統預言?
吳俊誠領著我們踏進戲院,開啟他一天的重要工作—「開戲」—進入機房打開播放器,並根據每天的電影時刻表設定播放時間。雖然現在戲院已全面轉為數位播放,但全美仍保留著過去的 35mm 膠卷放映機,機房也保留著投影設備,早期用來插播臨時訊息,現在則能客製化投影文字,為客人慶生、告白甚至求婚。
保留著舞台的全美戲院,如今更能彈性應用
吳俊誠更特別開放經由戲院辦公室通往二樓的通道,讓我們一睹老建築的魔幻細節,包括印著撲克牌花紋的磨石子地板,還有一次只能單人通過的狹窄樓梯。
「以前像我們這樣的戲院,光在台南就有30幾間,全台灣大概七百多間。」「最早是酬神謝廟的時候搭的野台,後來野台變成內台再轉為戲院;而在台灣台語片興盛的黃金年代,因為看戲演戲的人都多,全台的戲院也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談起台灣老戲院的前世今生,吳俊誠如數家珍。
戲院的走廊鋪著磨石子地板,收藏著顏振發的經典作品
為了放映每週新片,全盛時期的全美戲院最多曾經聘請四位全職畫師,馬不停蹄的繪製超大電影看板,當時的看板甚至會結合霓虹燈裝飾,或是為凸顯主角的手槍特別在看板上切割出不規則圖樣。
手繪看板技藝是無價文化資產
顏振發融會貫通超過一甲子的手繪電影看板經驗,是今日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經歷電視台、盜版電影、網路及新型態影城所帶來的一波波衝擊,許多老戲院挨不過時代洪流而紛紛拉下鐵門;全美戲院卻因為李安曾提起這是自己電影夢的啟蒙,以及其堅持手繪電影看板帶來的關注,在市場上站穩了腳步。
「因為我們是老戲院,要用手繪看板才對味。」吳俊誠強調,保留老戲院的文化跟特色,將既有的元素融合當代潮流,是他目前努力的方向;其中一個關鍵任務,便是讓顏振發的看板手繪技術能夠傳承。
至今仍堅持採用手繪看板的全美戲院,與畫師顏振發建立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
顏振發的手繪巨幅看板技術已建立系統性教學方法
吳俊誠也很重視戲院跟在地社區的連結。今年接任赤嵌商圈理事長的他認為,「戲院作為小型文化中心跟交誼場所,可以成為地方發展的火車頭」,吳俊誠希望能將電影看板師傅顏振發與全美戲院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擴展到戲院跟赤坎商圈的互動上。
今年11月,全美戲院與商圈共同發起「萬神節」的封街活動,請出在地的廟宇神明跟西洋鬼節萬聖節正面 PK ;同時,也與台南的貴人散步音樂節合作,在出動顏振發繪製海報的同時,更在戲院內架起燈光音響,讓樂團表演進駐,打造傳統與當代交會的舞台。
吳俊誠希望這個啟蒙李安導演的老戲院,之後能幫更多人圓夢,也包括他自己始終無法忘懷的導演夢,「我接下來的願望,是拍攝商圈的影像,做一個在地的影展!」。
全美戲院的經理吳俊誠,期盼結合老戲院的文化能量開展更多新活動
拜訪老戲院圓一個電影夢:電影迷與李安的秘密基地|府城台南
(採訪/撰文:Yining Chen)
看更多台南匠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