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武廟附近的光彩繡莊,是台灣少數仍保留傳統刺繡技藝的店家,老闆林玉泉自 16 歲學藝,刺繡年資超過一甲子,從縫製神明的衣衫起步,到廣收徒弟成為宣揚刺繡美學的老師,更曾與服裝設計師合作讓傳統刺繡登上紐約時裝週。一生懸命的匠人,堅持完全手工,要將這項無法被取代的技藝永續傳承。
林玉泉將自己的刺繡作品穿上身,並展示他的得意之作
今年 80 歲的林玉泉出來迎接我們時,身穿繡有靈動錦鯉的米白色西裝外套,脖子上繫著的YSL領帶上,也有七色鳥站在綻放紅牡丹上的圖樣,亮麗的繡線襯著他的熠熠神采。
刺繡年資超過一甲子,林玉泉至今仍每日在繡莊待上一整天,幾乎全年無休;除了自己下針,他也指導來自全台各地學藝的學生們,目的是要將刺繡的技術與美學,向下扎根、傳承,他說:「不能讓刺繡技術出現斷層!」
國寶級「台繡」專家
「刺繡要美,關鍵在一型、二體、三色,還有打漿。」
林玉泉專精的「台繡」源於福建閩南,後來在台灣形成獨特風格並發揚光大,以妍麗斑斕的色彩及加入棉花打底的立體高繡聞名。
「刺繡要美,關鍵在一型、二體、三色,還有打漿。」林玉泉解釋;首先,描繪草圖勾勒出刺繡圖案的「型」,接著再把棉花捏塑成形,固定在底稿上,而如何依據圖案捏出高低起伏的「體」,便考驗著刺繡者的經驗,通常得經過半年以上的訓練才能讓師傅滿意。
形體色三大元素缺一不可的台灣立體刺繡
下一步則是用細針把鮮豔多彩的「蒼線」繡上,以「色」展現精神抖擻的麒麟或威震八方的猛獅;最後,也是刺繡完成前最關鍵的,就是將線跟布融合為一的「打漿」步驟,林玉泉解釋:「經過打漿的成品,線才會挺、才美!」
繽紛討喜的台繡,過去多用於宗教祭祀及傳統禮俗,包括神明的衣裳和店面用的八仙彩,但隨著兩岸貿易在九十年代開通,中國的低價繡品大量傾銷,精雕細琢的台灣製刺繡產品難以競爭,光彩繡莊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台灣刺繡以宗教祭祀為主要應用
林玉泉意識到「刺繡品不只神可以用,人也可以用!」於是開始帶著作品參加工藝比賽,1998年首戰台南傳統民間工藝比賽,即抱回第三名獎項,林玉泉自此建立起信心,並發現自己習以為常的刺繡「是一項值得保留的技術。」
傳統刺繡縫上摩登潮服
刺繡作品陸續得獎的林玉泉漸漸打開知名度,也投身教學進入校園傳授台灣傳統刺繡。2014年,台灣服裝設計師周裕穎叩門,希望將生猛亮麗的台灣立體刺繡結合訂製服裝,請林玉泉為他設計的衣服刺繡;儘管林玉泉起初看不慣,但最終仍跨過傳統與現代的鴻溝,因此契機,他的刺繡作品躍上紐約時裝週,上了國際伸展台,飽滿濃郁的色彩與工藝驚艷西方觀眾。自此,林玉泉不再拘泥於傳統框架,開啟了更多跨界嘗試。
林玉泉逐漸突破傳統,讓台灣立體刺繡邁向多元應用
「我都鼓勵學生要在傳統技術上創新,走出自己的路。」林玉泉在繡莊開設的保證班,除了讓學徒學會基本刺繡功夫外,學成出師前,還得用學成的技法設計出一幅自己的作品;他的學生為數眾多開枝散葉,有好幾位更闖出一片天,例如台南的創意手工繡花鞋 hsiu 及香蘭男子電棒燙等品牌創辦人,皆是林玉泉的徒弟。
府城刺繡工藝館裡全面感受工藝
林玉泉領著我們走出繡莊,在開基武廟前向左拐進古稱「葫蘆巷」、又稱「算命巷」的狹窄街道,與左右兩旁的攤商打招呼談笑;光彩繡莊落腳這個街區超過三十年,鄰居們都相當熟悉「阿泉師」。
我們來到一間面對大天后宮側門的老屋,這棟建於1907年的老房,經有關單位資助修繕後,保留了洗石子外牆及原有屋樑架構,2020年十月由光彩刺繡接手營運,成立「府城刺繡工藝館」;老屋成了作品展示空間,林玉泉希望讓更多人能近距離看見刺繡的美,並提供刺繡體驗課程。
葫蘆巷裡的老房如今翻新成為刺繡展示及推廣的空間
牆上懸掛著一支站在樹枝上的綠繡眼,是林玉泉近來的創作之一,他指著上頭的枝葉說:「這些以前都是金銀線做的,但刺繡也要符合時代潮流,在傳統工法上做出創意。」
手持著紮好棉花的半成品,林玉泉示範要如何將蒼線固定在棉花上,並提點下針時該注意的小細節。說起刺繡傳承的目標,林玉泉說:「我的目標就是不藏私,像我現在的作品就比以前的還美,因為一定要做得漂亮才能教給學生!」大師氣度正如大師之作,寬廣而美。
林玉泉結合傳統技術及現代創新的立體刺繡作品
跟著匠人深入探索刺繡之美:
刺繡重鎮最資深繡才獨傳技法|府城光彩繡莊
(採訪/撰文:Yining Chen)
造訪其他台南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