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生活

SAiOLOGY

line
紀錄動人的虔誠善念,讓信仰的香火永傳 - 台南西羅殿尊敬堂與攝影師洪振傑

紀錄動人的虔誠善念,讓信仰的香火永傳 - 台南西羅殿尊敬堂與攝影師洪振傑

匠人匠心
2022/06/27
「三年多的紀錄、一年多的寫作,才能為自己的信仰換來短暫的榮耀時刻。算不上什麼成就,但能看到三應公的影像陳列在書店的架上,還是不禁讓人有著強烈感動。但願能持續為『束人尊敬』,在當代留下紀錄與傳奇,供後世傳頌。」攝影師暨《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作者洪振傑

眾神之都台南,是全台登記立案廟宇最密集的城市,帶有祖籍意義的傳統信仰隨著早期移民在府城遍布生根,不只是凝聚居民的情感寄託,更形成獨特的生活經驗。


西羅殿尊敬堂內供奉的廣澤尊王三應公神尊,是不少信眾的精神寄託,也見證尊敬堂與443巷更迭重生的一切。

台南五妃街443巷內有間香火傳承超過一甲子的小舘「尊敬堂」,由當時在南勢街西羅殿服務的施振茂先生,特別迎請廣澤尊王(註1)分靈之一的三太保(三應公)入厝敬拜,是西羅殿首間分靈出去的行舘。木造民宅掛上尊敬堂牌匾,裡頭供奉著四尺二寸高、當時號稱全台南最大的廣澤尊王神像,加上身兼乩童的老舘主振茂伯熱心助人,不少信眾專程拜訪這間「直營店」,早期香火鼎盛、熱鬧非凡。


同樣不捨尊敬堂收起隕落,振茂伯孫女婿蔡銘峰與孫女蘇雅俐承接尊敬堂廟務。(photo/開學文化授權提供,洪振傑攝)

振茂伯仙逝後,隨著思想價值和經營方式轉變,廟務無人維運,2014年曾決議收起尊敬堂,三應公與其他神像差點要燒化昇天。後來在左鄰右舍的勸慰下,振茂伯遺孀振茂嬸回心轉意,以及孫女婿蔡銘峰挺身而出接手,守住尊敬堂的香火,等到關鍵人物到來的這一天。

台南歸仁出生的攝影師洪振傑,在世新大學就學期間覺察到比起拍攝其他題材,自身對於散布家鄉的傳統信仰和人的關聯深感興趣,開啟了以鏡頭紀錄傳統文化,透露著諸神眾生、土地和常民生活如何緊密連結的細膩情感。(延伸閱讀:飲食蘊含的大地記憶:種回布農小米的台東蓋亞那工作坊

天時地利神人應和,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的緣

誰都不知道何時會遇上能觸動自己、順服信仰的那一刻。2018年的一個偶然,振傑走進443巷,與西羅殿尊敬堂相遇。 


攝影師洪振傑娓娓道來結緣尊敬堂的故事,以及一路一來從信仰中體悟到的真誠心得。

他先是被一張張充滿故事的老照片及溫暖人情味震撼,之後與舘主蔡銘峰相約,了解三應公與尊敬堂的淵源過往、振茂伯傳奇一生的同時,發現這裡就是人們秉持質樸堅定的精神付出、對信仰盡忠的縮影,讓他不禁反思信仰之於人的意義,認為唯有從信仰裡著手才能深刻感受,因此起心動念決定投身其中,振茂嬸、舘主和尊敬堂成員感受到他的用心,接納其成為尊敬堂的一份子,振傑也擔負起對外溝通及轉譯的任務。

「一切真的是無心插柳,這些故事都是尊敬堂的。」振傑謙虛地表示,無意間發現故鄉曾經美好事物可能將逝去實在不捨,他燃起一個念頭,便是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紀錄及行銷,將尊敬堂的事蹟說給更多人聽,拾回專屬這片土地丟失許久的記憶。日前出版《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一書,為尊敬堂留下難能可貴的文化典範,更是傳統信仰難得的里程碑。(延伸閱讀:整合美學與科學的文物修復,為台灣文化與藝術續命

低谷反彈重生,尊敬堂走過的路及挑戰

從沒人要拜的小舘,慢慢凝聚各地信眾支持響應,尊敬堂看似圓滿亮眼的經驗下,少不了跌跌撞撞,所幸他們堅持走下去,才能收穫如今的成果。


從黑白老照片發現虔誠的張家一家人,舘主與振傑多方聯繫,力邀他們回來聚首,時隔37年再度回到信仰起源的尊敬堂。(photo/開學文化授權提供,洪振傑攝)

《拜、請》淬鍊尊敬堂一路走來的歷程,2018年底參加台南國際攝影節的成功,透過網路行銷及攝影展讓老信徒回首往昔,尊敬堂主動邀請信徒回到尊敬堂,並受到祖廟頒發「恩佑全臺」的牌匾啟發,帶著三應公走出443巷的首發活動「一路向北」圓滿達成,民眾得以近距離認識尊敬堂,更自發舉辦有社區營造概念的「443巷好物交流日」,邀請尊敬堂的鄰居、身懷技藝的年輕匠人一同共好。


一路向北出走活動引起熱烈討論,其中走訪一站為彰化湯家雖然不是大廟或神壇,卻是早年常從彰化南下尊敬堂參拜的信徒住家。當時一家人焚香相迎三應公三應媽的到來,展現虔誠光輝。(photo/開學文化授權提供,洪振傑攝)


尊敬堂也曾舉辦跨越宗教隔閡的好物交流日,從信仰變成在地認同的象徵。(photo/開學文化授權提供,洪振傑攝)

「如果沒有與時俱進,歷史可能會不斷重演,怎麼突破同溫層、翻轉大眾對廟口文化的負面觀感都是一定要做的事。」振傑回想,一路走來聽過不少質疑的聲音,懷疑他們在消費尊敬堂、維持保守經營即可,長輩與新生代之間的認知落差產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磨合,「所以我們現在更珍惜留下來的人和所擁有的資源。」不離不棄相挺的老夥伴,還有後續認同支持的新朋友,他們都銘記在心。


當時尊敬堂迎請參與「一路向北」出走活動的開基三應公與三應媽神尊。

振傑提到,由於每間宮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詮釋,尊敬堂的經驗不可能完全複製過去,未來尊敬堂怎麼整合養分、建全軟硬體制度、逐步完成恩佑全臺的行動都是下一階段的任務,不過仍期待這樣的經歷能拋磚引玉,讓同樣面臨挑戰的單位和願意為信仰付出的年輕人有動力繼續傳承。


尊敬堂年輕志工團「五常軍東方武士會」個個臥虎藏龍,為了幫尊敬堂打開知名度也設計不少結緣的文創商品。


東方武士會成員之一的僑議,從小跟外公一起出入南勢街西羅殿,熟知傳統科儀,拍照前也虔誠為三應公調整衣帽。

信仰在自身的作用,謙卑感謝、繼續匡扶香火

「可能我比較執著吧,認同的價值觀、對的事情就想完成啊!」振傑笑著形容自己的擇善固執。從攝影開始紀錄觀察到投身傳統信仰,更接下家中的園藝產業,回鄉生活相當充實,然而父母起初並不理解他為何要做這些看似無關的事物。

振傑說起廣澤尊王傳說生前盡心侍奉母親、大孝成神,重視孝道是信仰帶給他的體悟,能做的無非就是盡力而為,盡到該做的義務責任。「現在感覺父母比較能理解,還會出席我分享和主持的講座活動,給我很大的支持。」不辜負信仰和自己,家人終將諒解,甚至與有榮焉。(延伸閱讀:百年傳承古早藥香飄揚萬華第一街-老明玉香舖


尊敬堂任何活動,都能看見「五常軍東方武士會」成員的身影。講座分享前他們也不忘向神明上香致意。

走出443巷的尊敬堂逐漸被人看見,其他友廟單位邀請振傑分享心路歷程,例如6/18在普濟殿前的講座,振傑家人更出席聆聽。

《拜、請》的出版,讓更多人走進443巷,看見他們為了延續傳統信仰的誠心努力,尊敬堂年輕志工組成的「東方武士會」,每個人與三應公及信仰各有不同的生命經歷和見解,與振傑一樣都是尊敬堂的代言人,將由他們續寫故事、創造歷史。

或許冥冥之中真有難以形容的牽引推動,最令我觸動的是從他們身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信仰如何影響,彰顯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謙卑且不忘本心地將所擁有的成就歸功信仰,持續束人尊敬(註2)


讀完《拜,請》一書後,發現書中幾乎沒有振傑的身影,他一直忠實紀錄著尊敬堂,因此特邀振茂嬸、舘主蔡銘峰與振傑一同留下紀念合影。

採訪後記:
採訪當天,我來到五妃街443巷,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尊敬堂的臨時行舘,再來看到振傑與靈魂人物—振茂嫂(阿嬤)。雖是第一次見面,阿嬤掛著慈祥笑容問候關心,就像看到兒孫一般喜悅。

「請問拜三應公有什麼步驟或該怎麼拜嗎?」
「其實沒有,就算你不拿香,只是合掌拜拜或注目禮,跟祂交流很直接,是沒有距離的。」振傑回應我,忽然間也讓我瞬間明白信仰沒有設限。

採訪前,振傑三柱清香向三應公示意、祈求一切順利,我們在臨時行舘前聽著阿嬤遙想小時家人與信仰的關係,說起當年信眾來尊敬堂問事時,阿嬤特別跟振茂伯說:我們是為三應公服務,絕對不能收錢。目前尊敬堂為了籌措建廟費用才製作香油箱,阿嬤也千叮萬囑每分錢都要好好運用。聊著聊著,阿嬤幫我拿起脖子上的頭髮,一邊說著:「咱做人啊,老實不貪心安內卡對!」窩心的舉動和話語,著實從他們身上看見信仰的真誠善美。


尊敬堂前身的木造平房因年久失修開始坍塌,為了讓信仰傳承、神尊金身能好好安身立命,蓋廟是尊敬堂現階段目標。

(採訪/撰文/攝影:傅秀儒;圖片授權提供/開學文化)
 

註1:廣澤尊王信仰起源地為福建南安縣詩山鎮鳳山,相傳生前是一位牧童,父親早逝,祂盡心侍奉母親,大孝成神,是福建當地的鄉土守護神,後來隨著移民遷徙傳播到台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地。
註2:意同令人尊敬,由於振茂伯生前熱心助人,曾協助同有三太保鎮守的鰲峰村重建廟宇、建造幼兒學園,善行傳回台灣後大家表示讚嘆景仰,每每提到尊敬堂時都會說上一句「束人尊敬」。

Info 《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本書紀錄西羅殿尊敬堂一甲子來的點滴,將珍貴老照片及文字集結成冊,記載尊敬堂老舘主施振茂投注信仰又樂善好施的傳奇事蹟,以及尊敬堂到現代如何重生演化的動人歷程。
購買連結:
開學文化-《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博客來


台南西羅殿尊敬堂臨時行舘
地址:台南市南區五妃街443巷轉角處
FB粉絲專頁

從台灣在地日常文化,看見傳承新生的力量:

Recommendation 熱門行程